《皇上走了》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

本书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以百年中国的每一年为一个节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一年的一个司法故事,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简单讲解背后的法理,重点揭示在“皇上走了”的现代国家中,我们在法律观念、意识、程序和功能上的种种境况。本书用“法律”的眼光来打量历史,用“法治”的标准来衡准故事,横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法域,牵扯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事件与人物:从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到蒋经国、陈水扁,从鲁迅、胡适、梁漱溟,到胡风、雷震,从李大钊之死、东陵盗墓、西安事变到审判“四人帮”……全书在一百件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力图挑战既有的历史“常识”,唤醒当下的“法律”意识,启发未来的法治“观念”。作者章敬平,《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法学博士。一组《皇上走了》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送给大家哦。

《皇上走了》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

1、晚清,认同欧美共和观念的中国人,为了翻译这个观念,就从古老的《史记》中找出“共和”这个词,反对主权在君,要求主权在民。主权在民,就是公民掌握国家权力。公民掌握国家权力,不是皇帝轮流做,而是公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者、产生议会,再通过议会制定宪法和法律,限制国家领导者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第一层含义是退位的背景: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很多省响应革命,纷纷独立,皇室与革命党举行南北和议,前后两个多月,迟迟没有结果,搞得华夏沸腾,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可见,“国体一日不决,民生一日不安”。
第二层含义是人民的意愿:共和是大多数人民的选择,是人心所向。
第三层含义是太后的态度:既然人民选择共和,我就不能只顾我爱新觉罗这个家族的尊荣,而置人民意愿于不顾。所以,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皇帝要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2、清帝退位
一个六岁的孩子,要用自己的名义,跟一个国家签下还政于民的合同,这个乍听之下匪夷所思的事情,真实地发生在1912年2月12日。这个孩子叫溥仪,帝号宣统,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3、短短三年,就要让溥仪逊位,对隆裕皇后来说,天底下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一想到几百年的大清江山就要葬送在自己手里,隆裕皇后放声痛哭,“祖宗啊,祖宗――”大臣们也跟着哭出声来,有的真哭,有的干嚎。大殿之外,天寒地冻,北风呼啸。

4、我猜隆裕皇后同意清帝退位之时,并不明白共和的本质。那时候,共和的本质是什么,已经不需要她在乎,需要她在乎的,是退位之后的优待条件能否落到实处。

5、你看这诏书,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坦坦荡荡,一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架势。怎奈,隆裕皇后和大臣们几度落泪、几度哀号,道出了诏书的虚伪、退位的无奈。说到底,如果没有革命党闹事儿、袁世凯逼宫,隆裕皇后怎么舍得结束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统治。

6、“这一年的某月某日,因为某个我无暇赘述的原委,六十岁的洪述祖被宋教仁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扭送至租界的会审公廨检查处”。

7、第四层含义是太后的命令: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历史时刻,请袁世凯全权负责组织临时政府,商讨中华民国统一大计,我和皇上呢,提前退休,做个局外人,悠哉游哉地过几天舒服日子,一辈子享受民国的优待,以乐见其成的姿态,期待着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8、这天早上,北京,紫禁城,懵懵懂懂的溥仪,跟随隆裕太后,来到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早朝典礼,这一次的典礼与往常不同,面对领着小皇帝坐在金銮宝座上的隆裕太后,大臣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磕头,而是三鞠躬。
与典礼形式之变相对应的,是权力实质之变。在这个最后的早朝典礼上,这对孤儿寡母要颁布退位诏书,晓谕天下,皇帝要把统治权交付给全体公民。
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皇帝的老婆,溥仪的伯母。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双双死去、溥仪继承皇位之后,这个四十岁的寡妇根据姑妈的遗嘱,抱起三岁的皇帝,走上金銮殿,对重大事件发布命令。

9、悲痛中,隆裕皇后迟迟不肯在早已起草好的退位诏书上盖玉玺。诏书实质上就是一份合同,玉玺实质上就是今天的印章,不盖章不能生效。这份合同是晚清最后一个状元和他的幕僚们起草的,全文三百来字,表达了四层含义

10、共和,这个词《史记》中就有,隆裕皇后可能知道,说的是西周时期国王跑、大臣执政的往事,这是清帝退位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段没有君主的时期。那时候,两个大臣共同执政,商议着办事。
共和,这个观念却是欧美的,这一点,隆裕皇后可能就不知道了。通俗地说,在欧美,那些不愿意接受君主世袭统治、不相信“君权神授”的人,把这个观念发扬光大,变成主权在民的共和制度,说:非经公民选举,任何人不得领导国家。

标签: 皇上走了   发布日期:2022-05-04 10:26:58  投稿会员:caia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