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爱情的句子 反讽的诗句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闻一多在《死水》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这首诗格律极严。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由三个“二字(音)尺”和一个“三字(音)尺”构成,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从内在节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严整。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
红 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谁是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是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反讽爱情的句子 反讽的诗句

反讽与讽刺的区别,怎么区分?

反讽与讽刺的区别在于,讽刺过于强调诗人主观性的强行进入,出现霸权式话语,经常会破坏诗歌自身的特质,而反讽是诗歌文本自身蕴涵的一种反抗力,不是诗人强加的。他是智慧本身的力量,它的力量强大、尖锐而且自然不做作。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明讽(direct satire)
多以第一人称(first person)发言,训诲读者或书中人物,此聆听者被称为"对手",有如中国相声中的搭档,一搭一唱,让讲话者畅所欲言,尽讽刺之能事。古罗马时代的贺拉斯(Horace,65.-8B.C.)及尤维纳利斯(Juvenal,c.65-c.140)均为著名讽刺诗人,故两人的作品又称为贺拉斯式讽刺(Horatian satire)及朱文纳尔式讽刺(Juvenalian satire);惟前者温和,后者刻薄。
2、暗讽(innuendo)
在文学中较为普遍,它没有立场鲜明的说教者,而转从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modes)进行,如夸大其辞,或言之无理(nonsequitor)。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属於长篇暗讽,有时亦称梅尼普斯式讽刺(Menippean satire,由希腊讽刺文学家Menippus而得名)。根据批评家傅莱,此类暗讽强调的不是人物,而是心态(mental attitudes)。
3、反讽(irony)
凡是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说出的话和心内相反,偏又让人知道弦外之音,就是反讽。 反讽,尤其是口头反讽(verbal irony),极容易与讽刺( satire)、讥讽(sarcasm)混淆。三者都是说反话,但反讽比较间接而无攻击性,不像讥讽那般出口伤人。尤其口头反讽,经常英文称为「挖苦」(tongueincheek),多为含沙射影(innuendo),故意把褒说为贬,把贬说为褒。它在文学上最大优点就是冷静而带机智(wit)把话说出来,让人感到它的机锋。莎剧《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1599)中凯撒被刺后,安东尼在演讲中三天两头就提到「布鲁特斯是个君子」,当然是用反讽来挖苦布鲁特斯。 有时由于环境或命运关系,亦会产生反讽,叫做“处境反讽”(situation irony)。短篇小说经常利用处境反讽来做画龙点睛的惊奇结局。欧亨利著名短篇《三王礼物》。莫泊桑的《项链》可为例。
4、讥讽(sarcasm)
sarcasm在希腊文原意为“撕肉”(from Greek sarkasmos, from sarkazein to tear flesh, bite the lips in rage),由此可见其刻薄残酷,并无多大深刻意义。讽刺( satire)文学气息较浓厚,尤其文字上,并非口头上,刻意讽刺人类种种愚昧无知或罪恶行为,它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诲作用,企图唤醒人心,改良社会风气。因此在口语揶揄而言,讥讽与反讽比较接近,只不过前者较苛刻,后者较温和罢了。书本曾经这样举例:在教室内,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不明白。“ 老师用轻蔑声调回答:”我从未想到你会明白。” 这是讥讽,因他直说直话。但假如你测验考一百分,老师拿著你的试卷婉转对你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有人考一百分,有人不及格。" 这是反讽。

有没有人有杨绛的《洗澡》中的所有反讽的句子,要所有,所有,重要的

没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关键词度一下,

看看可能有这样的句子吧

标签: 反讽 的诗   发布日期:2019-10-24 08:39:56  投稿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