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 哲学与人生学后感不少于800字

哲学:“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糊涂没?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冯先生说是“境界”。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上面是谈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下面,我就想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想分成三个问题具体地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怎么样来理解人的存在呢?我的说法是,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我还有一本书《超越意识》。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怎么理解呢?我首先是使用反证法:人无法忍受什么?尤其是青年人,我概括为五个方面: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现在哲学有一个说法,说所谓现代病就是“形象大于存在”,就是“包装”,方方面面的“包装”。可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你不用涂红又沫绿,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己,人人都会喜欢你。”充实自己,就是获得存在的意义。人生的存在是大于它的形象的。它的存在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正因为如此,人又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想,

哲学与人生感悟800字 哲学与人生学后感不少于800字

求一篇中职生“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学后有感 800字

只说重点:
中职生“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学后有感,
按老师的要求,
结合你的实际感受写,
就OK了。
我不了解你的实际情况。
不能代你写。
万一穿帮了,
就害你了。

哲学与人生论文 800字

生命的意义只有两点:一是尽可能的长久的活下去;二是尽可能多的复制自己(这是对第一条的延伸, 也是对生命不能永存的妥协)。其他的东西都由此而衍生。所有的生命都是如此;而人生的意义则是要每个人自己赋予的。把人生的意义完全等同于生命的意义的,就是把人等同于禽兽。
尽可能长久的活下去和尽可能多的复制是所有生命的内在动力。我们吃东西时候先有有享受感而后有饱腹感是因为过度贪食者和厌食者已经死了;我们对性既有强烈的渴望又有所节制是因为性冷淡者和性过度者是不能成功复制自己的。
至于所谓的爱情,则是起源于人类社会对性的限制而已,不过是性的催化剂、感应剂和调味品而已。因为人既然有了思想,对性就不会仅仅满足于肉体的愉悦,于是便产生了对性的幻想和勾勒(对爱情的向往);同时,由于动物世界是乱交的,人却要受到限制,因此人首先需要对交配对象有一个看不见的选择标准(对某人的好感),进而又需要一种调味品(爱到这里已经和性融合了)来使这受了限制的性不至让人感到乏味而已。

生命其实就是物质(非生命)在特殊的组合结构下的一种形式,有了这种特殊的形式和结构,便有了精神。而这精神就是要把这种特殊的(与普通物质和其他生命都不同的)形式和结构保持下去。然而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从而,这精神就不得不作出适应,不得不为了不变而改变。
因此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坚持但最终失败的过程:一个为了保持而不得不不断不渐变,为了坚持而不得不不断妥协的过程。
单性生物生物为了不变而不得不断突变是一个失败的过程。双性生物为了不变,在不断突变的同时,还要每一次复制都损失自己一半的结构和形式。因此,双性生物的每个物种的整体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生命。不同的形式结构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因此生命必须是自私的;但同时,不同的生命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生命又必须具有利他性(高等的两性生物尤其如此)。
我们对于其他人的爱,不过是因为我们都起源于一个相同的形式结构、我们形式结构在某型片段具有形似性、我们单个个体不能单独完成对自己形式结构的保持。我们对于其他生命的悲悯也源于此。而人高于其他生命的便在人能够对自己和外物发生思考。
正如法国帕斯卡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本人原创

标签: 哲学 人生   发布日期:2020-03-16 06:14:42  投稿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