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爱情语录意

佛家经典爱情句子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曰: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经典佛语爱情句子分享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小说。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
  《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再多的爱情电影,再经典的爱情小说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
  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
  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
  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 本回答由社会民生分类达人 盛红升推荐

佛法爱情语录意

净空佛语录;意()()得是什么成语

阿弥陀佛 佛教语,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颂的佛号,表示祈祷祝福或感谢神灵的意思。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逗张寿友曰:‘阿弥陀佛,这个是谁看’卜儿云:‘这便是媳妇儿。’地
  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逗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地
  百丈竿头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逗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地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逗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地
  辩才无阂 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王筠《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逗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地
  超尘拔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逗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地
  超尘出俗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逗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地
  超度众生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逗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看’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看地
  超世拔俗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逗超尘出俗地。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用《山中》诗: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地
  成佛作祖 佛教语。指修成佛道,成为祖师。比喻获得杰出成就。
  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逗成佛作祖待作甚么看陈妙常也曾还俗过。地
  慈悲为本 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逗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地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逗正定地,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逗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地
  大千世界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逗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地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逗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看’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地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地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逗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地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逗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地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三折:逗小圣我法力无边,通天达地,指山山崩,指水水跑。地
  返本还原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元·刘志渊《江神志令》:逗返本还原真体现,魂魄聚,净无阴。地
  返本还源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逗一年将欲尽,万里未归人,大众总是他乡之客,还有返本还源者么看地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逗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地
  返观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逗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地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
  出处:《禅真逸史》第十七回:逗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地
  返照回光 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逗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地
  方便之门 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出处: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逗维摩见柄,盖申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廷之事。地
  佛性禅心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逗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地
  功德圆满 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逗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地
  函盖乾坤 佛教语。原指泯合无间。后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出处:《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逗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地
  诃佛骂祖 佛教语,斥骂佛祖,比喻不受前人束缚。
  出处:元·许谦《与赵伯器书》:逗不然,则梯接凌虚,而遽为此诃佛骂祖耳。地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出处:隋·智顗《四教仪》:逗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地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逗灰身灭智地。
  极乐世界 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
  出处:《阿弥陀经》: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地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逗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地,就可以成佛。
  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逗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看’师曰:‘某甲不会。’地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引《冥报拾遗》:逗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树。地
  降龙伏虎 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龙虎。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
  出处: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卷十:逗能以秘咒咒下神龙。地唐·道宣《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逗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地
  截铁斩钉 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干脆。佛教禅宗比喻截断妄想。同逗斩钉截铁地。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只有饮者自己知道。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出处: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逗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地
  六尘不染 佛教语,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指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出处:唐·武三思《孝明皇后碑》:逗六尘不染,孤标水上之花。地
  六道轮回 佛教语,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
  出处:唐·张说《唐陈州龙兴寺碑》:逗圣人有以见六趣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地
  六趣轮回 佛教语。指众生轮回的六大去处,即在这六道中轮回生死。同逗六道轮回地。
  芒芒苦海 佛教语,辽阔深远的样子。比喻苦难无穷无尽。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6卷:逗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地
  梦幻泡影 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术、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易破灭的幻想。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化非真分》: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地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暮鼓晨钟 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出处:唐·李咸中《山中》诗: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地
  普度群生 佛教语。指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逗讲经说法,广开方便之门;普度群生,接引菩提之路。地
  普渡众生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逗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地
  清规戒律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释门正统》:逗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地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认鸡作凤 佛教语。指认凡庸为珍贵。
  出处:《万善同归集》卷一:逗如楚国愚人认鸡作凤,犹春池小果执石为珠。但任浅近之情,不探深密之旨。地
  认影为头 佛教语。指认虚作实。
  出处:《景德传灯录·月轮禅师》:逗所以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为头岂非大错看地
  如是我闻 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
  出处:《佛地经论》一:逗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地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胜鬘宝窟》卷下:逗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地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逗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地
  善男信女 佛教用语。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仰佛教的男男女女。
  出处:《金刚经·善现启请分》:逗善男子,善女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地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地
  生老病死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逗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地《仁王经·无常偈》:逗生老病死,事与愿违。地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逗四大地。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逗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地
  探竿影草 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醍醐灌顶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地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处:《维摩经·观众生品》:逗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地
  万劫不复 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逗莫将等闲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地
  无相无作 ①佛教语。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②泛指不务空言。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逗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地
  西方净土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唐·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地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逗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地
  现身说法 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相,向人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
  出处:《愣严经》卷六:逗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地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逗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地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逗以诸花香,以散其处。地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逗香火因缘地。指彼此契合。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逗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看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地
  香火姻缘 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逗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看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地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逗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地
  香象绝流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逗香象渡河地。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指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出处:《药师经》:逗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地
  胁不沾席 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
  出处:语出波栗湿缚尊者(胁尊者)勤修苦行,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心无挂碍 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出处: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逗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离颠倒梦想。地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地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逗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地
  一切众生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逗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地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
  出处:《楞严经》:逗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地
  以心传心 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逗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地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出处:《慈恩传》:逗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地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出处:《五灯会元·大愚芝禅师法嗣·云峰文悦禅师》:逗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地
  怨家债主 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出处:唐·孔思义《造像记》:逗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地
  兆载永劫 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出处:《无量寿经》卷上:逗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地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逗心传心地授法的开始。亦借
  出处:《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逗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地宋·朱熹《答陈同甫书》:逗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地
  庄严宝相 佛教称庄严的佛像。比喻某种人的真面目(含贬义)。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逗既然现出了庄严宝相,自然分外绸缪。从此月下花前,时相往来。地
  十八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逗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地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逗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地
  一棒一条痕 本为佛教禅宗习用语。后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
  出处:《朱子语类》:逗大概圣人做事,如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直是恁地。地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逗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地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逗然则如之何而可也看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地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逗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看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地

佛经的经典语句~~~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标签: 佛教 净空   发布日期:2020-03-14 06:54:06  投稿会员: